close

不景氣之後,視「工作為唯一」的主流價值開始鬆動,人們急於重新釐清人生目標,開展屬於自己的「新故事」。

 

【撰文/李國芬】

站在剛剛歷經裁員、縮編強震的「職場」大廈裡,驚覺建築物並不如想像堅固。過去不只一次想過:有空一定要到大樓外面走走,呼吸新鮮空氣。但總是被各種原因「絆」住,當腦力與體力被這些原因消耗大半,渴望的念頭很快就會自動消失。

人生無奈,但有選擇

一次空前強震,震出建築本身的問題,也震出困擾已久的老問題:我能同時擁有建築物外面的世界嗎?建築裡的我,能時時活力充沛、心情愉悅嗎?答案是可以的。呂旭立基金會心理師周志建說得很妙,「人生無奈,但有選擇。」他認為,人們被困在不甚滿意的現狀裡動彈不得,是因為「不認為自己有選擇」。

我沒有足夠時間陪伴父母、另一半及孩子。如果可以,我希望減少工時;或者,減少收入,交換可喘息的時間。──「家庭與工作調查」,史隆基金會(Alfred P. Sloan Foundation)。

我希望兼顧工作與生活

這波不景氣,觸動許多人重新思考人生目標。一本今年6 2 日在美國出版的新書,《女性經濟學:寫下自己的成功法則(Womenomics Write Your Own Rules for Success),就是由兩位傑出,但工作、生活明顯失衡的職業婦女聯手撰寫,美國ABC 新聞〈早安美國〉主持人席普曼(ClareShipman)與BBC 美國世界新聞記者凱伊(Katty Kay)。

她們共同的掙扎是:是否要為照顧家庭拒絕升遷與難得的派任?她們並非缺乏向上的企圖心,而是試著討論:升遷,是不是可以只問努力的成果,而不計較工時長短?

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(Capital One Financial)對全體員工的調查發現,希望工作與生活平衡,工作時間的「彈性」是共同渴望,沒有性別之分。

幸運的是,數月後,第一資本便根據調查結果實施「彈性工作安排計畫」,員工可以利用彈性時間、透過手機與網路(telecommuting)來工作、縮短「工作周」,甚至選擇特約工作。

作者的結論是,當景氣衰退、每個美國人平均一生得換10 個以上的工作時,人們會開始對工作要求更多自由,更重視工作與生活兼得。

2007年,林義傑完成橫越撒哈拉沙漠的挑戰,打算正式退休,轉往哈佛攻讀博士。

這個確定多時的計畫,卻因啟蒙教練突然病倒而改變,他決定留下來,為運動員賺錢,並投身公益。

當你找到願意為它冒險和改變的人生目標

跑過南、北極、亞馬遜,最後以「111 天橫越撒哈拉沙漠」的世界紀錄,向超級馬拉松賽事正式道別,對林義傑來說,這個句點實在夠完美了。因合作紀錄片《決戰撒哈拉》而熟識的演員兼製作人麥特戴蒙(Matt Damon),自願推薦他進入母校哈佛大學博士班,剛好符合他未來轉做老師的生涯規劃。

這時,忽然傳來啟蒙教練潘瑞根心臟病發的消息,趕到醫院為老師辦理住院時才發現,工作數十年,老師只有8 萬元存款、一筆50 萬元的信用貸款債務,以及妻兒子女離去的處境。

一張記載運動員出賽支出的明細,解釋了一切。林義傑認為,「飲水思源」是天經地義的做人道理,「我如果當時出國,會一輩子抬不起頭。」

為恩師改變計畫

於是,放掉原本「獨善其身」的計畫,決定改走一條充滿不確定的險路。他的心願很大,希望「每個運動員都有工作」,不要再複製恩師的故事。他拿出過去代言的收入以及運動心理研究所的專長,作為創業基金,陸續成立兩家公司,一是透過運動為企業進行教育訓練的企管顧問公司,這家公司目前有3 名員工是「前」運動員;另一個事業,是與人合資成立的公關公司。

兩家公司賺的錢,一部分投入公益。他不定期為運動員開課,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,蓄積日後找工作的優勢。另外,為喚起全球保護水資源的意識,他準備再度參賽,「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個非洲兒童因水污染喪生。」林義傑說,台灣也是缺水國家,但多數人渾然不覺,還是豪邁用水。

當老闆的生活比過往運動員生涯,更累、更有壓力,「腦汁快不夠用了,」他形容工作的繁重。但是,「要完成志業,就要有事業,」他以一如過往的膽大心細,面對創業的冒險。

不論在你目前的故事中,有多少問題因工作而起,我不認為你會在第二天早上就向公司提出辭呈,或完全放棄你的生涯選擇。──《人生,要活對故事》

你需要的不是辭呈,而是新故事

像林義傑這樣,知道自己要什麼、有勇氣付出、努力也能獲得成果的例子,想必令渴望工作、生活平衡的人們羨慕──為什麼我沒有勇氣追求自己想要的?立刻鼓起勇氣向老闆辭職,絕非解決問題的好方法,更別說此刻景氣尚未復甦。

你需要的,只是一個「新故事」,也就是一個自己會終生全力以赴、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的目標。

這樣說如果太抽象,不妨試試《人生,要活對故事》作者洛爾(Jim Loehr)的方法:你將來的墓誌銘想要怎麼寫?你希望朋友在葬禮上如何描述自己?這就是你的人生終極目標,不必很偉大,也無需他人認同,只要你真正喜歡就可以。

就像兩位女記者選擇「工作生活兼顧」的平衡人生,林義傑選擇報恩與公益。他們都努力修正、甚至中止自己的老故事,開始發展令自己活得起勁、開心的新故事。

檢視問題 辨識核心價值

找到新故事之前,通常人們多少都已感覺自己正在活的老故事,出了問題。周志建說,這個能力就是「覺察」,他認為,只要對自己夠誠實,每個人都有能力想清楚「這是我要的嗎?」

但只是「覺察」不夠,還要有能力「辨識」自己的核心價值,例如什麼對你最重要?是工作還是家庭?「核心價值很重要,少了它,外界任何看法都可能讓自己風吹草動。」

採取行動 活出新故事

經過覺察與辨識將目標釐清後,就要下決心滿懷希望採取行動,否則一切只會流於空想。從老故事到新故事,是慢慢「轉型」的過程,而非衝動地與過去一刀兩斷。轉型的行動策略共分為八個步驟(見第38 頁〈8 大步驟,改寫人生故事〉),通過按部就班的自我追問,用筆「寫」下每一個問題的答案,幫助自己深度思索目標、老故事的問題、想要的新故事及落實的方法。

You are what you eat. 同樣的,你怎麼運動或多久運動一次,你就會呈現什麼樣子。

你的睡眠與疲勞消除的情況有多好,你就有多好。

關鍵是能量,而非時間管理

人類行為表現學院(Human Performance Institute)執行長洛爾,長期協助人們創造卓越行為表現的同時,總是強調健康與高度活力的重要。

他提醒,人們能否活出最好故事的關鍵,不在時間,而在能量。如果沒有充沛能量帶來的活力與健康,僅是向著目標投入時間,很多時候只是虛耗,「產出」的品質無助於實踐人生目標。

能量來自正確飲食、經常運動及適當休息關於健康對人生的重要,最當頭棒喝的,莫過令人耳熟能詳的「0」與「1」比喻:無論賺進多少個「0」,如果前面沒有代表健康的「1」,一切都是零。

得到健康的方法人人都懂,莫過飲食、運動與休息,但是,檢視30 40 歲青壯族群的平均健康情形,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飲食、運動、休息明顯失衡的世代。

運動帶來活力

明基電通全球策略規劃室總經理曾文祺,去年自北京調回台北後,每天騎單車通勤,從淡水河畔的家到基隆河邊的辦公室,一趟約40 分鐘,八點不到就到辦公室,趁上班前,再走5 趟樓梯──1 樓走到10 樓辦公室,只上樓不下樓,來回50 層樓高。

如此運動不過半年,曾文祺體重下降近4 公斤,而起初從1 樓走到10 樓,中途得休息34 次,現在不必中斷,可以平順往上走。曾文祺的運動動機與多數人類似:因為健康發出警訊。回到台北後,健康檢查顯示一條心臟血管有阻塞情形,他才開始運動,「所以,也是困而知之,並非生而知之。」曾文祺自嘲看到問題,才採取行動。

吃對食物,快樂健康

慈濟醫院一般醫學科醫師許瑞云對此深有感受,她常在門診時提醒病患,注意飲食與運動,「我不想在你住院時看你。」

在哈佛大學附設醫院期間,許瑞云接觸能量醫學領域,深入研究飲食對健康的影響,「人體細胞每7 年就完成一次更新,新細胞就靠食物補足、再生。」她建議上班族,多吃當令食物、多蔬果,不但有益健康、也能帶來愉悅心情。

許瑞云盡量自己準備一日三餐,每個週末,她會自製黑豆漿優酪乳、自己發麵做地瓜、南瓜饅頭,加上蔬菜與水果,就是週間午餐,「晚餐再多攝取蔬菜,補午餐的不足。」

全蔬食的飲食習慣持續二十多年,它除了讓許瑞云保持體態不變,她說話不急不徐、常有笑容,似乎吃對食物也有益情緒健康。

周志建的臨床輔導經驗,也讓他看到食物對情緒的影響。他觀察,憂鬱症患者共通的生活飲食習慣,多半傾向不吃早餐、吃消夜、少蔬果。因此,近年他常鼓吹「有機生活」,人與環境都需要更多的沒有污染、自然新鮮,正如許瑞云的不斷提醒,「環境健康了,人才能不生病。」

停工期就是生產期

「不會休息」是現代的一大文明病,洛爾說得很有道理,「如果你希望人生處於開機狀態,你得先學會關機。」

休息的確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,為了能量充沛地實現人生目標,每晚11 點,請關機──包括手機、電腦,還有你自己。(見第3 2 頁〈平衡生活,來自能量管理〉)。

宏利人壽財務長岑美慈,中等身型,十分精瘦,一眼就能確定她的BMI(身體質量指數)值絕對符合標準。當她說自己每天晨起慢跑1 小時、過去兩年,兩度完賽42 公里馬拉松賽跑,更加呼應她「有練過」的身手。

選一個你會持續下去的運動

參加42 公里馬拉松比賽,緣由是前一個工作服務的公司主辦這項賽事;不過,她從小就善跑,求學階段,每次參加校內短跑比賽,排名都在四、五名間,「只是,第一名的同學抵達終點時很喘,我卻不會,感覺很輕鬆。」岑美慈當時就隱約覺得,應該可以再跑更長一點。

兩年前,證明推論的機會來了,她決定報名參賽。岑美慈是數學博士,她發揮研究精神,上網找了一個為期16 週的馬拉松練跑計畫,起初一週跑3 天,每天5 公里,然後緩步增加。

正式比賽前夕,岑美慈在泰國出差,碰巧遇上當地一個32 公里的馬拉松比賽,一心想驗收自己的鍛練成果,她躍躍欲試地報名參賽,結果順利跑完全程,「很累,但是身體給我的訊號,讓我感覺自己愈來愈強了。」

訂目標很重要

正式比賽那一天,跑過32 公里後,岑美慈知道她又進入新境界,因為,32 公里是過去練跑的極限。就在此時,下雨了!衣服、褲子漸漸濕透,淋濕的鞋子愈來愈重,她覺得有點冷......腦海開始出現「不要跑了」的聲音,但是,「不行,說好要跑完的」又隨即出現。魔鬼與天使交戰中,她完成與自己跑完全程的約定。

「我這才體會到,訂目標很重要。」後來她把這個體會,運用在工作上,「訂目標是有技巧的,第一次參賽,我給自己的目標是『跑完』,而不是『名次』,當我想放棄的時候,會覺得可惜,因為跑完並不難。」所以,訂一個可達成的目標,是鼓勵自己克服難題的好方法。通過馬拉松考驗洗禮,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低迷市況與工作壓力,岑美慈總是對自己說,「我應該可以撐過去!」

 
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30雜誌7月號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jcafebar 的頭像
    jjcafebar

    J&J Caf'e Bar

    jjcafeb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